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今年会成为史上最热一年吗?
- 2、豆粕出现久违的大涨,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 3、减产还是炒作?北半球的干旱究竟对粮食影响有多大?
- 4、1997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受灾地区有哪些
- 5、今年为啥是“双拉尼娜年”?大豆、玉米、小麦将受到这些影响!
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今年会成为史上最热一年吗?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圣婴现象,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持续变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模式,导致某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降雨过多。 美国气候预测中心最近宣布,今年8月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暖期)的可能性超过90%。
“厄尔尼诺现象”又被称之为圣婴现象,主要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降雨量过多”的一种情况。近日,美国气候预测中心宣布:“今年8月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暖期)出现的可能性超过90%。
厄尔尼诺现象,亦称圣婴现象,描述的是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域海水异常持续变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模式,造成某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降雨过多。 美国气候预测中心指出,今年8月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超过90%。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预测,2023年有50%的几率成为史上最热的一年。
2023年,热带太平洋地区出现了罕见的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高的一种自然气候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在过去的七年中,这种现象未曾出现。 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形成,并且达到了中等强度。
豆粕出现久违的大涨,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1、豆粕出现久违的大涨,背后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生产大豆的主要国家阿根廷受灾严重。
2、豆粕大涨的原因:供需关系失衡 豆粕作为重要的饲料原料,其价格受到供需关系的主导。豆粕大涨,主要是由于供需关系失衡所致。供应减少。由于全球范围内大豆产量的减少,豆粕的供应量也随之减少。当供应不足时,价格自然上涨。
3、豆粕价格大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供需关系失衡 豆粕作为一种重要的饲料原料,其需求一直较为稳定。然而,近期由于种植地区的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影响,豆粕的产量出现下降。这种供需关系的失衡直接导致了豆粕价格的上涨。
4、豆粕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7点是美国、巴西大豆库存大幅减少,大豆价格的提升,推升了豆粕价格。这一点非常关键,即使出现豆粕胀库的情况,豆粕价格依然持续上行,关键就是成本端价格中心的上移。加之进口成本的抬升不仅仅体现在大豆成本端,还有运输端费用上涨。
5、豆粕作为重要的饲料原料,其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2018年,豆粕价格大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球大豆供应紧张 当时全球大豆产量受到天气、种植面积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供应出现紧张局面。这直接推高了豆粕的价格。由于大豆是制作豆粕的主要原料,其价格的上涨自然带动豆粕价格攀升。
减产还是炒作?北半球的干旱究竟对粮食影响有多大?
这么来看,北半球的这轮极端天气确实挺厉害的,那么对北半球的粮食影响究竟有多大呢?玉米减产预期越来越高在全球粮食作物中,玉米备受收藏。一方面是需求量大,影响面比较广;另一方面,当前正值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对气候、温度等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受影响的概率也最大。
粮食 拉尼娜事件会影响粮食产量,9–11月降水分布可能是北多南少,华西秋雨偏强,冬季也可能更冷,这将对秋冬种及明年夏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拉尼娜事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全球粮食产量偏紧。
全球气候异常对粮食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几大粮食主产国面临干旱,导致大面积减产,如非洲之角、加拿大、美国西部、南美西海岸、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地。印度洋季风受拉尼娜影响,异常热浪不断出现。
1997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受灾地区有哪些
年厄尔尼诺暴发以来,南美一些国家和地区降水频繁强度大,连续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智利北部6月连续两天的降雨量竟相当于过去21年降水量的总和,引发了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洪水,使得全国十三个大区中有九个大区被列为重灾区;厄瓜多尔沿海7月连日瓢泼大雨,山洪暴发。
厄尔尼诺现象的决定因素,也就是海洋和大气系统内部的动力学过程的持续时间,决定了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周期一般为2年至7年,平均每3年至4年发生一次。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在正常值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正常值以下,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件,又称“拉尼娜事件”。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说,1997年~1998年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气候最严重的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南太平洋东部地区和南美洲的中部。全球大部分热带地区出现降雨量明显异常。智利北方的沙漠地区一年中几个月连绵阴雨。七月间的暴雨使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不少地区受灾。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 Nio),又称圣婴现象,与另一现象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它就像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今年为啥是“双拉尼娜年”?大豆、玉米、小麦将受到这些影响!
玉米:拉尼娜对玉米的影响充满不确定性,但历史数据显示,拉尼娜强度越强,玉米价格上涨幅度越高。国内方面,我国玉米主要种植区在华北黄淮及东北产区,受拉尼娜影响相对有限,但如果拉尼娜持续,可能导致次年播种推迟,供需缺口增大。
拉尼娜现象对美国农作物的影响复杂。在美国南部,拉尼娜现象导致天气更加干燥,这可能导致 2025 年冬小麦作物在秋季开局不利。然而,拉尼娜现象给美国中西部带来了更凉爽、更潮湿的天气,这可能有利于今年夏天 2024 年玉米和大豆作物的产量。
拉尼娜现象通过影响全球气候模式,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进而影响粮食生产。例如,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由于受到拉尼娜影响,出现严重干旱,这直接影响了玉米、大豆、甘蔗等作物的产量。
拉尼娜带来了多轮强降雨和洪涝灾害,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农作物减损较为严重。玉米一般都是在北方地区种植较多,而拉尼娜会导致北方的持续干旱天气,所以拉尼娜对玉米生长影响非常大,会导致玉米减产。
拉尼娜现象与阿根廷、巴西南部的干旱天气紧密相关。2021年,该现象引发的干旱导致全球粮食价格暴涨,严重影响了南美洲大豆与玉米的生长及收成,且美国硬红冬小麦产量降至1962年以来最低。
粮食 拉尼娜事件会影响粮食产量,9–11月降水分布可能是北多南少,华西秋雨偏强,冬季也可能更冷,这将对秋冬种及明年夏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拉尼娜事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全球粮食产量偏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